活动中,李老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她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让孩子们了解了京剧、豫剧、黄梅戏,以及吕剧、沾化渔鼓戏、博兴扽腔、东路梆子等滨州地方戏的不同流派特点,并展示了戏曲中的经典唱段和表演技巧。
李老师把对孩子们的新春美好祝愿和关爱之情融入到教学中,耐心指导、亲身示范,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在课堂上用专业的讲解、生动的演绎为孩子们打开了戏曲艺术的大门,一个个精彩的戏曲动作在细致教学中被孩子们认真模仿,生动展示了中华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让现场的孩子们领略了戏曲的魅力。
活动最后,李老师组织孩子们画京剧脸谱。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拿起画笔,精心构思、细心描绘,用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创意,在脸谱上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戏曲形象。不一会儿,一幅幅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孩子们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脸谱作品,成就感溢于言表。
一段段韵味十足的戏曲唱腔余音绕梁,一个个优美灵动的戏曲动作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张张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彰显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此次活动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让孩子们在欢乐中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环节,冉老师详细讲解了评书的入门技巧,尤其是语音、气口的运用。他强调,语音的抑扬顿挫、气口的合理把握,是展现评书艺术感染力的关键。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冉老师亲自示范,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如何发声、如何停顿,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通过这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孩子们不仅用耳朵聆听,更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亲身感受了评书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种子,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开场,老师为孩子们普及元宵节的起源。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民俗,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千年,见证了元宵节的历史变迁。随后又详细介绍了猜灯谜、吃元宵、赏花灯等传统民俗,让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紧接着,激动人心的猜灯谜环节开始,灯谜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孩子们热情高涨,或低头沉思,或互相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每当有孩子猜出正确答案,便能获得一份小奖品,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在最受期待的扎灯笼环节,吴炳荣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竹条、彩纸、胶水等材料,现场展示扎灯笼的全过程。只见他手法娴熟,先将竹条弯曲成灯笼的骨架,再用彩纸细心糊裱,最后点缀上精美的装饰,一盏盏漂亮的灯笼在他手中诞生。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吴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惊叹于传统手工艺的精巧。
展示结束后,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精美的灯笼。他们捧着灯笼,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还在猜灯谜、观扎灯笼等互动中,体验到传统节日的乐趣。相信这些经历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伴随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