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傩戏
共筑文化传承梦
非
遗
课
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为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魅力,3月14日上午,乌兰察布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非遗课程走进集宁区永安路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本期,孩子们走进一项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记忆的非遗瑰宝——傩戏,感受古老戏剧中的智慧与传奇。
非遗傩戏进课堂
Exciting courses
傩戏: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傩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活化石”。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傩文化的记载。古人云:“人有难,方有傩”,这一起源于驱疫祈福的仪式,历经千年演变,逐渐发展为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独特戏剧形式。
每逢除夕,傩舞者头戴神秘面具,以铿锵舞步驱散瘟疫与恶鬼,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傩戏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更深深影响着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
傩面具制作体验
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本次活动特别设置傩面具手作工坊。在非遗传承人陈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绘制傩面具,从勾画纹样到涂抹色彩,每一笔都凝聚着对古老技艺的敬畏。
傩面具不仅是傩戏的灵魂,更蕴含着汉民族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理解。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了解到面具背后“驱邪纳吉”的寓意,更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匠心。参与活动的同学感叹:“原来一块木头经过雕刻和彩绘,就能变成守护千年的‘神灵’!”
文化传承:在少年心中播撒种子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通过傩戏课堂,永安路小学的同学们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读懂历史:从甲骨文到现代舞台,傩戏见证中华文明的延续。
领悟精神:傩文化中“敬畏自然、祈福众生”的理念,与现代生态观不谋而合。
激发创新:传统面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让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正如陈老师所言:“当孩子们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他们不仅是非遗的体验者,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火种。”
春季活动
傩戏进校园活动圆满落幕,但文化的传承永不止步。乌兰察布市青少年宫将继续以更多元、有趣的形式,将非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END
校审:陈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