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文艺二校沈抚分校
“少年应急教育系列课堂”首课纪实
教育部急救试点校
开启安全素养培育新范式
6月27日,沈阳市团校(沈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春护苗·流动少年宫”走进沈阳市文艺二校沈抚分校“少年应急教育系列课堂”。教育部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校沈阳市文艺二校沈抚分校曲徽校长主持“少年应急教育系列课堂”启动会,正式拉开了校园应急素养培育的创新实践序幕。作为教育部急救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该校以“教育创新+生命守护”为双引擎,将应急教育纳入“顶层设计有高度、学校管理有温度、教研活动有深度”的特色办学体系,通过系统化课程建设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曲徽校长在致辞中强调:“通过‘理论教学+场景实训+家校联动’的立体化模式,少年应急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为生命成长铺设安全路基。”
作为“青春护苗·流动少年宫”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载体,市团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国防(应急)教育学院荣誉院长韩宏光教授以《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少年成长》为主题,结合他军旅生涯历练与临床实践经验,围绕用药安全、疾病预防、急救知识、意外伤害、心理心态等核心内容,为500余名老师及家长打造沉浸式安全课堂。本次课程既是市团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应急教育资源走进校园的开篇之作,更是教育部急救教育改革的前沿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
多维度构建安全知识体系
课堂上,韩宏光院长以“生命至上”为核心,通过临床案例与情景互动,将抽象安全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用药安全环节以儿童误服药物案例为警示,纠正“成人药减半”误区,详解按体重(mg/kg)精准计算剂量的方法,演示药品批号识别有效期技巧,指导建立含布洛芬混悬液、碘伏等物资的标准化家庭药箱;疾病预防结合夏季传染病特点,以诺如病毒为例解析传播链,分步演示七步洗手法、口罩气密性测试,明确“班级隔离 - 环境消杀 - 家校联动”的校园疫情处置流程;急救技能实训借助医学模拟人规范心肺复苏(按压深度5-6厘米、100-120次 / 分钟)与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针对运动扭伤、烫伤演示“RICE 原则”与“冲-脱-泡-盖-送”五步曲。意外伤害处置覆盖动物咬伤(15分钟肥皂水冲洗)、异物入体等场景,心理健康干预通过情景短剧识别心理危机信号,传授“情绪暂停法”并为家长开设专题答疑,构建家校防护闭环。
“黄金四分钟”校园实践:
AED 构建生命守护网
“心脏骤停发生后,0-4分钟内实施电击除颤 + CPR,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10分钟后将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阶段。”韩宏光院长以医学数据揭示 “黄金四分钟”的生死逻辑。大脑皮层对缺氧极度敏感,而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通过语音提示将专业急救转化为“傻瓜式操作”,成为校园应急的“生命神器”;针对校医、体育教师等“第一响应人”强化培训,要求90秒内完成“识别 - 取设备 - 操作”全流程考核;全体师生每季度开展课间操突发急救演练,将 AED 取用时间纳入班级安全考核。《校园 AED 使用管理规范》同步落地,通过“技术布局+培训体系+制度保障”三维模式,让专业急救转化为校园可实操的生命守护体系。
家校联动:
编织全周期安全防护网络
课后互动环节中,韩宏光院长针对“心脏不适早期识别”“踝关节扭伤科学处置 ”“误服药物紧急应对”等家庭高频困惑,给出“扭伤24小时内冷敷镇痛、48小时后热敷活血”“误服降压药立即饮用 200ml牛奶保护胃黏膜”等通俗指导。“应急教育需构建‘课堂理论-校园演练-家庭实践-社会参与’的四维闭环。” 二年级家长李女士感慨:“过去面对孩子受伤只会慌乱,如今掌握正确急救步骤后更有底气,一会儿回家就整理药箱药品。”这种家校协同模式,正将校园安全课堂延伸为家庭实践考场,让安全知识从理论讲解转化为守护生命的日常习惯,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防护效能。
少年应急素养:
筑牢强国根基的生命工程
“当少年掌握止血包扎技能,就能守护身边人;当群体具备应急素养,将成为社会安全基石。”韩宏光院长在结课致辞中强调,市团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国防(应急)教育学院将以文艺二校为样本,启动“应急教育资源库”建设包含开发低中高年级分级教材、打造 VR 急救模拟教室、打造“青少年急救实践基地”等课程体系。“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健康成长容不得半点闪失。”作为卫勤老兵,韩宏光院长表示将凝聚社会力量为青少年筑牢安全堡垒。随着“以知识守护生命,以行动温暖他人”的誓言落地,应急教育的种子已在校园扎根,未来必将成长为守护强国少年的繁茂森林。
沈阳市团校(沈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以“青春护苗·流动少年宫”为载体,持续发挥应急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优质课程进校园、进社区,助力构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生态,以实际行动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使命。
编辑:田 洋
校对:周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