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童声嘹亮”向阳小学&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暨向阳小学2025届毕业典礼在宛平剧院举行,超900名观众在现场观摩向阳小学约350名毕业生带来的精彩演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迎,上海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姜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吴皓,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党总支书记杨俊东,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林琛,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市少先队工作学会秘书长陆非文,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金海艳,徐汇区向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毛坚琼,以及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向阳小学和其他学校领导嘉宾等出席,“石榴花开成长路”青海省果洛优秀青少年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上海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作毕业寄语
为向阳小学2025届毕业生颁发证书
本次展示活动以舞台剧表演与合唱为主要形式,四幕舞台剧分别围绕《卖报歌》的由来、“铁木儿团”成立、《闪光的彩球》电影和“双新”课改展开,70名舞台剧演员均从五年级学生中选角产生。四首校歌分别对应向阳小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四种不同形式,由全体五年级学生共同演绎。
节目单
1932年,私立位育小学在租界区创立,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天地。1934年,聂耳根据卖报女孩“小毛头”的故事创作《卖报歌》。演员们生动演绎了立志求学报国的向阳学子与卖报儿童相遇相知的情节,五(2)班、五(4)班同学用说快板的形式唱响三十年代校歌,“小手小脑小朋友,会想会寻求”,传递出早年学子探索求知的精神。
1946年,上海地下党创办的《新少年报》被国民党查禁后,经“铁木儿团”运作变身《青鸟》丛刊,位育小学学生积极参与读书会,成为传播光明的“小青鸟”。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这些少年为迎接解放贡献力量。五(5)班、五(7)班同学用沪语唱起四十年代校歌,“黄浦江,水洋洋,大小朋友聚一堂”,展现出少年们团结担当的风貌。
八十年代起,学校在教育思想、德育、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学校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电影《闪光的彩球》成为经典。舞台上,同学们重温电影情节,五(1)班、五(6)班同学唱响九十年代校歌,“我们尊师守纪,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彰显学校积极进取的教育理念。
时间回到现在,第四幕剧展现了2022年“双新”课改后,向阳小学开启的新征程。同学们走进宋庆龄故居等实践场所,践行新教育理念。五(3)班、五(8)班同学演唱二十一世纪校歌,“金色的阳光照耀我们兴趣王国的城堡”,唱出了新时代少年在课改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的心声。
此次“童声嘹亮”项目化学习成果的精彩呈现,不仅是“双新”课改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探索。通过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浸润与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体验,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的不仅是童声的嘹亮,更是新时代好少年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
更多精彩照片,欢迎扫码查看
↓↓↓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长期以来坚持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徐汇区向阳小学也在积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双新”课改要求,双方不谋而合,于是有了这次“童声嘹亮”的项目化合作。
驱动问题
课程面向五年级学生,以“毕业季,如何向学校献礼”为驱动问题,围绕思政育人目标,聚焦红色基因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用心挖掘向阳小学校史中的红色印记典型故事,创作由四首校歌串联、承载深厚情感与价值内涵的四幕舞台剧。
跨学科课程
课程深度结合活动中心思政、艺术、科技等校外教育特色,以及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劳动等校内学科资源,以红色舞台剧与向阳小学校史为双线驱动,构建出多维联动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框架设置
课程以毕业舞台剧为任务导向,通过顶层设计四大篇章,每篇章以“剧本解析课+寻访实践课+艺术/科技鉴赏课”设置基本框架,实现学科知识的重构与价值观的深度传递,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色的“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课程实施
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在红色场馆等真实场景中的浸润式研学,在聚焦主题的课堂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上海少先队发展史,深切感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载体。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协同设计者与实践伙伴,始终致力于构建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样态。未来,活动中心将持续深化与学校的教育联动,以更多元的项目化学习载体,为青少年搭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成长平台,助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编辑:田 洋
校对:周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