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至31日,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协办,南京市青少年宫承办的“第二届青少年宫系统教学技能展示(舞蹈、语言表演、民族器乐专场)暨培训活动”圆满收官。
“实践赋能?美育共生”。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青少年宫130余名文艺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技能展示和跨专业项目交流活动,在实践模式创新、育人效果评价、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了“以展促学、以学促提升”的目标。
【实践成果:跨项目创新成最大亮点】
舞蹈课程展示呈现“文化赋能+创新形式”特点,南京市青少年宫《古典舞身韵〈游子吟〉—多项目融合的情感体验教学》,将古典诗词与舞蹈身韵结合;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阳光下的彩虹民族”—青海土族舞蹈实践课程》,深挖本土非遗资源;台州市椒江区青少年宫《“诗舞画意?山居秋暝”少儿古诗词意境舞蹈课程》,以舞蹈再现古诗词意境,呈现“舞蹈+文学+非遗”的多元教学场景。
语言表演课程展示聚焦“素养提升+情怀培育”双核心,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橙”风破浪“言”值绽放——让语言与家乡情怀一同成长》,结合地方特色培育青少年家乡认同感;南京市青少年宫《青少年朗诵培训课程—以〈中文有多美〉为例》,通过经典文本赏析激发母语热爱;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童声嘹亮?言绎中国”青少年风采展示活动方案》通过鲜活的内容载体厚植家国情怀,让语言表演成为传递时代声音、展现中国精神的青春载体。
民乐课程展示以“传统传承+创新实践”为核心,呈现多维度教学成果:如东县青少年宫的《古琴弹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古诗词弹唱与古琴教学结合,让传统器乐承载文学意境;淮安市青少年宫《淮水筝音绕西游:古筝里的地方经典寻踪》,以《西游记》地方文化IP为切入点,用古筝演绎经典故事旋律,提升青少年学习兴趣;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南丝竹〉社团课程》,在传统江南丝竹曲目基础上融入创新编配,展现民乐现代活力;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相关民乐教学案例,亦从不同角度展现民乐校外美育的实践成果。
【跨项目专业案例分享交流】舞蹈、语言表演、民族器乐三大领域分别围绕跨项目融合展开深度探讨,为参会教师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参考,真正实现“经验共享、共促成长”。
舞蹈专业案例聚焦“课程构建”到“多元形式”,杭州、包头、宁波教师对课程体系搭建、游戏化教学与舞蹈融合等案例进行拆解,分享实践经验。
语言表演专业案例紧扣“表达”到“素养”融合,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教师在“语言+思政”“语言+社团活动”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实践育人路径。
民族器乐专业案例围绕“传统”+“多元融合”跨界进行分享,天津、长沙、昆明教师以 “民乐+现代音乐”“民乐+绘本”“民乐+区域文化”的创新融合经验。
【跨项目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支撑,提升跨界能力】
讲座聚焦跨项目视角,为参会教师系统梳理校外教育跨项目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明确多项目协同教学的评价体系,既强化了跨项目教学的理论支撑,又为教师搭建“理论实践”的桥梁,让跨项目教学从经验探索走向科学规范。
【跨项目融合共创:打破专业壁垒,创新教学模式】
活动中聚焦“跨项目融合”核心目标,打破区域与专业限制,成立跨项目联合共创小组。各组结合不同领域教学经验,共同构思“多项目协同的美育教案”框架并进行现场方案展示,直观呈现跨项目融合的实践成效,现场氛围热烈。同期召开的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工作会,进一步将活动中“跨项目教案设计”与“专业案例分享”的实践成果,与行业理论深度结合,为青少年宫校外美育跨项目发展提供关键依据,推动校外美育从“单一项目教学”向“多项目协同、多维度深耕”转型。
未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将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更多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动,助力青少年宫建设一支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教师队伍。
供稿:宫协交流部 编辑:田 洋
校对:周 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