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少年宫】“爱我中华 强国有我”2024年南昌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走进南昌市城东学校
2024-12-2332

12月18日,和煦的冬日阳光照耀下,一阵阵欢声笑语在城东学校的校园内回荡,由南昌市青少年宫主办,南青基金协办的“爱我中华,强国有我”南昌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活动在南昌市城东学校开展,300余名学生在南昌市青少年宫志愿者教师的带领下开启了欢乐的课后时光……南昌市城东学校,是南昌市首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学校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60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07人。
11月份,南昌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项目团队来到城东学校踩点调研,了解到学校原有两栋教学楼始建于1973年,房龄已超50年。去年,学校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一栋教学楼,但仅配备了少量新桌椅,大部分搬进新校舍的孩子们还在使用10多年前的旧课桌椅。校内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较多,孩子们非常喜欢手工、科技相关课程,但是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流动少年宫”志愿者团队立即行动起来,紧锣密鼓地商议、筹备、采买,力求帮助学校和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活动中,南昌市青少年宫为学校送去价值22000元的物资,包括100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为贫困学生们准备的由保温杯和各类文具组成的“暖冬大礼包”,并为低年级的学生们精心设计了8堂校外课程,陪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教室里,志愿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朱元璋将柿子命名为“凌霜候”的传说故事,生动地让孩子们理解了柿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接着,老师仔细地讲解柿子的形态特征,并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孩子们认真聆听着制作步骤,用橘色的彩泥捏出一个个憨态可掬、造型各异的“小柿子”,再用自己的创意为柿子树加上各种新年点缀。一幅幅满怀祝福的作品跃然呈现,孩子们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得到美育的滋养。鱼与“年年有余”的“余”字谐音,所以,“鱼”在人民心目中是幸福美满的象征。纸扎鱼灯兴盛于清朝中叶,多见于年节灯会,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是我国传统民俗之一。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鱼灯的由来和意义,并从造型、颜色、图案纹饰几方面分别讲解,再手把手地带领孩子们一起绘制,画好鱼形造型后,放入装有串灯的瓶子,一条条五彩斑斓的小鱼灯就完成了!老师给孩子们解释交通信号灯的由来,引入“并联电路”的概念,并通过视频生动地让孩子们理解“并联电路”的科学原理。接着,用PPT详细展示了红绿灯模型的制作步骤。
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小心翼翼地组装零件,当电池装入,手动控制红绿灯依次亮起时,孩子们纷纷迫不及待地和老师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教室里,老师正自豪地给孩子们讲解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三个发展阶段,当老师介绍到我国自主研发的玉兔号月球车于2013年12月15日顺利抵达月球表面时,孩子们惊叹不已。老师详细讲解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始制作自己的月球车。在老师的帮助下,一辆辆满载希望的月球车“诞生”了。看着自己的月球车缓缓地行驶着,孩子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教室内外一片欢腾……老师通过谜语导入课程,给孩子详细讲解了声音传播的原理,介绍了声音传感器是如何捕捉声音并转化成控制信号,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台灯了,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拼插、绕线、穿孔,没有一个人放弃。
当电源接通时,孩子们欢呼起来,“哇,它真的好听话!”“太神奇了!它能变七种颜色!”这时,科技的力量在孩子们心中深根发芽,也为孩子插上了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翅膀。
这是南昌市青少年宫连续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的第12年。这12年来,南昌市青少年宫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流动少年宫”活动新路子,志愿团队的足迹遍布南昌市各个县区,将优质资源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送到基层少年儿童身边,积极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打造了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惠及上万名农村学子,被评为2024年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流动青少年宫”示范单位,充分发挥了示范、指导及辐射作用。校审:陈立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