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鄂尔多斯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镜”观物理万象,“变”革学习范式——物理学科项目化学习之旅
2025-01-0222

为突破传统物理教学局限,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索热情,培养其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与康三中物理教研组携手,精心设计了《“镜”观其变》物理学科透镜单元项目化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奇妙光学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深度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塑造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课程开启之初,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凸透镜相关现象,如显微镜下奇妙的微观世界、投影仪投射出的清晰影像等,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其背后之原理,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们迅速自发组队,热烈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先把物体放在远处……”“那实验器材是不是还得再准备一个光屏,这样成像效果会更明显?”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探寻规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探究凸透镜的奥秘时,学生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成像等物理原理,还需运用数学知识对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精确计算与深入分析,而在设计和制作简易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过程中,工程学知识亦不可或缺。学生们需运用工程思维搭建仪器的框架结构,精心挑选合适的材料,充分考虑其稳定性与实用性,确保仪器能够正常运行。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审视问题,构建起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发挥想象力,探索凸透镜的无限可能。无论是对现有光学仪器的优化改进,还是创新性地发掘凸透镜的全新应用领域,课程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支持。过程中,学生们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凸透镜的原理设计一款智能导盲眼镜,通过对光线的折射和聚焦,帮助盲人感知周围环境的轮廓和障碍物呢?”亦有学生兴致勃勃地说道:“我觉得可以把凸透镜和手机摄像头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种具有微距拍摄和望远功能的手机配件,这样就能满足摄影爱好者的更多需求了。”面对学生们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教师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引导,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学生们勇敢地付诸实践,不断尝试、改进,逐渐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学会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研究课题,如“探究不同材质凸透镜的成像特性差异及其内在物理机制”“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凸透镜成像效果的综合影响”等,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当实验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时,他们并未盲目接受既有结论,而是开启了一场深入的思维探索之旅。遇到问题时他们重新审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在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基于充分的证据进行严谨的推理判断,敢于质疑权威,不迷信既有结论,培养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项任务,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每个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在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项目中,擅长电子技术的学生主动承担起光源和电路部分的设计与搭建工作;对光学原理有着深刻理解的学生则专注于凸透镜的调试和光路优化,力求使成像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团队的凝聚力和默契度不断提升。成果展示环节,小组成员站在物理科技节的平台上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演讲,清晰、准确地阐述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回答听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克服了紧张情绪,能够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高。同时,通过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何有效地回应质疑和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镜”观其变》项目化课程已初显成效,却也只是开端。接下来,我们将以物理学科为基,深入挖掘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学科项目及跨学科项目的交叉融合点,联合学校开发更多全新项目。通过多元探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打造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体验,让项目化课程持续赋能学生的全面成长。
供稿:鄂尔多斯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
编辑:田 洋
校对:周 淼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